声音丨唐明登:聚焦“精准” 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
2019-01-09 20:35:39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编辑:严万达 |          浏览量:6302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脱贫攻坚是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各级党政干部必须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东安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凝聚起全社会的强大合力,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以来全县脱贫贫困人口39762人,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期的47227人,减少到7465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眼下,脱贫攻坚到了发起总攻、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的都是贫困的老大难,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务必一鼓作气,乘势而进,尽锐出战,冲刺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精准”二字上动脑筋、下真功,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是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目前,湖南省东安县尚未脱贫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和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借鉴和总结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帮扶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提高生产能力和造血功能,根据致贫原因和当地条件,采取有针对性举措实施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精准扶贫方式,用更精准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作风,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思想先行,贵在立志扶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智、拔贫先拔根、提振精气神。贫困固然有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思想的贫困是永远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如果不唤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破除“等靠要”思想,光靠干部唱“独角戏”,将是死路一条。脱贫攻坚进入攻堡垒、拔山头冲刺阶段,必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内因,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培育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给钱给物给牲口能解一时之贫,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穷根。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智重在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需培训,因材施教,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是帮助其脱贫最有效的途径。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际上是用“志智双扶”增强贫困群众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勇气和斗志,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如:东安县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5234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45人,“雨露计划”资助贫困学生2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32人,落实资金152万元。

质量至上,精准精细精确。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提高脱贫质量这个大原则,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精准施策到位,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真正找准靶子。坚持精细控制到位,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抓细踩实,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高效。坚持精确发力到位,群众哪方面发愁、哪方面没保障,就盯着哪方面使劲,切实帮到要害。在贫困退出方面,要按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严格评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要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摘帽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人口,在攻坚期内相关扶贫政策要保持稳定,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该县全国建档立卡APP系统100%完成了贫困户位置信息采集工作,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开展精准识贫专项整治,共清理“四类人员”2929人,共通过系统纳入漏评人数1110人,自然增加纳入2245人,删除858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全社会力量推行扶贫众筹,办好10家扶贫商城,注册爱心人士18000多人,东安县舜皇山土猪众筹项目爱心捐赠活动正式启动,爱心人士捐资 60 万元 , 由恒惠集团免费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舜皇山土猪苗 200 头,共计 15 个村、71 户贫困户获得了这次免费免责代养机会,2018 年为贫困户增收 3000 元。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试点工作,大力推广“电商”扶贫新模式,东安大道旁建好阿里村淘县级服务中心一个,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建立阿里村淘服务站点58个,发展首批村淘合伙人80人。目前该县已注册中小电商企业40家,微商、淘宝店1000家,企业网店15家,电商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2018年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达到100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余元。2018年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个。

市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村组建合作社,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对接,充分利用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用资源换股份,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利益链接机制,完全以市场化的眼光和机制来引导扶贫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市场挂钩,实行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如:川岩乡采取“合作社+公司+大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太空莲种植合作社、红麻种植合作社、松江旅游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和合作社务工,先后为529户贫困户摘下贫穷帽,为83户贫困户增收20万元以上。

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在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形成脱贫攻坚大合唱。2018年该县成功申报“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成全市最大的扶贫光伏电站,年发电200万度,年收入170万元,确保了37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该县通过委托5家企业帮扶和个人小额贷款相结合,共计发放小额贷款2.383亿元,帮扶贫困户4641户,贫困人口13160人。

该县充分发挥经济能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探索园区、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有效模式,把有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整合到产业链中,实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的。如:瑞峰农林牧肉牛养殖、金易德农民种养合作社作,目前累计投资27500万元,发展肉牛养殖800余头;建设反季节商品蔬菜、优质水稻、名特优瓜果等特色基地1.2万亩,覆盖贫困户705户2120人,户均增收1000元。金易德、云生竹业等龙头企业对接贫困户4641户。井头圩镇霞栖农业产业园设立220个扶贫大棚,吸纳附近镇村的贫困户进棚务工,已先后为65户贫困户摘下贫穷帽。

政策支撑,补齐发展短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百镇千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利用“万企帮万村”行动,引进企业帮扶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要因势利导,虚实结合,投入财政奖励资金,鼓励群众自己动手,开展“五改”(改水、改厨、改浴、改厕、民居改造),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美丽乡村“一拆二改三种四清洁”行动,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治的生活环境。按照“宜新则新、宜改则改”的原则,以“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推广农房加固改造,在一定区域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通过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兜底解决特殊贫困群体基本住房安全问题。该县整合各类资金11600万元,新修村、组道路210公里,村、组道路加宽105公里,修建游步道15.6公里,山塘清淤58口,整修水坝31座,河道清障、疏浚210公里,安装路灯10465盏。高标准打造2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即芦洪市镇党建综合体和鹿马桥环西涧河党建综合体,全县新建或改扩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58个。大力推进改厕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2018年完成改厕8600座,完成241个村安全饮水工程。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努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生态资源,提升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让人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永远记得住乡愁。坚持保护与修缮并行,扶贫开发不是大拆大建,不宜“一抹白”,而是保护和延续乡村的历史遗存、生态风貌和传统文化。对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的重要选择。该县2018年整合资金投入4000万元,完成了紫水河流域禁养区养殖场退养,关闭养殖场269家、拆除栏舍17万平方米,转移和处置生猪7万头、家禽170万羽。推进实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整县推进3P项目,共安排公益性岗位(保洁)113个,每个月下拨保洁卫生费44万元,投资近4000万元添置垃圾转运车辆,新添垃圾桶25000多个。大力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共完成路边、村边、屋边绿化8200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违章建筑)共1880处。投入5148万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个,安置贫困户858人。

兜底保障,关注特殊群体。现在的精准扶贫,到了要定点解决的阶段,也就是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村、每一个地区,用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健全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对于有劳动能力的,鼓励支持发展产业或者出去打工;对于半劳力、弱劳力,鼓励参与护林员、保洁员、护理员等公益岗位劳动来增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病人、残疾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善提升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医疗保障措施,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保障范围,降低他们就医支出负担。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由地方政府按规定为他们代缴养老保险费。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加大控辍保学的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如:该县认定A类低保人员2457人,经过动态调整已经全部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

党建引领,加强组织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党政同责,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层层压实“军令状”。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围绕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带头人、加强驻村帮扶等工作重点,制定并落实服务脱贫攻坚措施。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努力把贫困村党支部打造成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留下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如:县委书记、县长带领30名县级领导对全县28个贫困村实行一对一联系,实现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全覆盖。同时,该县共派出28个工作队130名干部进驻28个贫困村,其他非贫困村也由乡镇安排结对帮扶人员,实现全县301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县财政预算安排县扶贫办专项工作经费每年100万元、每个乡镇不低于2万元,确保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专抓精准扶贫工作。

作者:唐明登

责编:严万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下载APP

东安融媒